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模式实施的策略 (一)宏观把握,灵活机动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求教师从整个数学课程的运作上以及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视野上考虑我们每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由予数学思维开放等因素导致数学课堂上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很可能会让数学教师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影响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一点数学教师必须在设计的时候有所考虑,同时也需要转变观念。我们如果将整个数学教学看成一部很长的电视连续剧,那么一节课可以看作其中的一集,不同集之间可以灵活调整,每一节设计得似乎很完美的数学课不见得总体数学教育效果就好,只要能够做到宏观把握即可[3]。 例如,《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一课是高中数学必修——《函数应用》一章的一节数学建模课,用一则招聘启事将书本上的例l和例2两个例题串联起来,在操作过程中主要以一系列提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另外,根据重点中学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特点,在完成本节课原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后再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归纳、验证这一数学研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以深化。 (二)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学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是受教师自身的智能观(有些教师认为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和倾向性所制约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教学与评估模式反映了教师的智能观、学习观念。许多教师都深信:我们只要把自己理解知识、事物的思路、方法解释清楚,学生就会明白[4]。这种观念错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主要选择那些代表数学知识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趣味性。而教师在进行数学内容的教学时应注意不要一味地讲解,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创设数学体验式学习环境 多变的数学题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体现出数学教育功能实现的多样性,从学生的整个学段的需要乃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去设计每一堂数学课,教师完全无须面面俱到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也无须将每一个数学问题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部分典型问题并且有选择性地发挥某些教育功能即可。在具体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的取舍很重要,面面俱到不可取[5]。否则,会让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同时也会阻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结论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追求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实践、自学等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且把数学探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更要懂得“怎样教”。 【参考文献】 [1]徐立伟.高中数学教学浅析[J].学周刊,2014(04):54. [2]魏常安.高中数学课堂的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4(04):62. [3]李光临.浅谈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4(06):101. [4]刘追永.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改进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4(03):91-92. [5]关德祥.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探索性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49-50. |